![]() |
2009上海蘇州 |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progress

在科學史中如何定義進步?
除非我們已經知道目的地, 否則無法知道火車是在往前走或是往後走. 即便目的地已知, 也要有必要的退步.
拼puzzle時, 知道拼錯一張圖, 算不算是進步?
要到某目的地, 知道走錯路是否進步了?
many meanings of progress:
1. 到蘇澳比只到宜蘭進步(同一進程, 走得更遠); 但我們如何證明蘇澳比宜蘭更遠? 從花蓮的角度來看, 結果是相反的. 因此上述的看法是"台北觀點"
2. 我們可走北宜公路, 於是在北宜公路上的每一點, 離台北越遠的同時也離宜蘭越近(關於這一點還有待討論, 因為騎自行車從台北到宜蘭的朋友都知道, 九彎十八拐還是有相反的結果). 這是兩條路的差別: 兩種進程, 其中之一較另一進程為優(優是什麼意思?)
兩種STS的後續感想
六月十三日中午12:00-15:00在成大辦了一場非正式的座談, 主題是兩種STS: STS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TS of Science Studies. 這是一場十分有趣的談話. 會中與會者各輸己見, 也有許多的交集和激盪.
在這裡, 並沒有想要報告當天的對話, 而是想記錄一下在這場對話後的後續想法.
1. Science studies study the practices of science enterprise, science education create the future science practices.
2. Science Education is a part of science studies.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the youngth of scientists, science studies study the successful practioners of science-like activities.
3. It's hra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ociet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scientists; this could be more studied more easier to see the effects on science learners.
4. It seems easily applying SS to SE; there are cases such as NOS, Authentic science, conceptual change, philogenesis and ontogenesis of science conception, and so on. On the contrary, SS seems not been benifited from SE. What kinds of interaction will be created of these two field in addition to applying SS to SE?
在這裡, 並沒有想要報告當天的對話, 而是想記錄一下在這場對話後的後續想法.
1. Science studies study the practices of science enterprise, science education create the future science practices.
2. Science Education is a part of science studies.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the youngth of scientists, science studies study the successful practioners of science-like activities.
3. It's hra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ociet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scientists; this could be more studied more easier to see the effects on science learners.
4. It seems easily applying SS to SE; there are cases such as NOS, Authentic science, conceptual change, philogenesis and ontogenesis of science conception, and so on. On the contrary, SS seems not been benifited from SE. What kinds of interaction will be created of these two field in addition to applying SS to SE?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應如何定義? 首先從"漢語科學識讀能力"的詞組結構來看,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 這是一個隱含分類的名詞組, 能力是類名詞, 而識讀, 科學, 及漢語為modifiers. 這些modifiers都可當作類別詞, 也就是說,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是對能力的分類, 專指:

也就是說,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特指漢語科學論述的識讀能力. 因此, 檢視科學論述中常使用的漢語的語義是討論漢語科學識讀能力的一個主題.
在這個主題之下, 我們可以討論
(1)類別組成論述的閱讀理解;
(2)零代詞的回復能力;
(3)詞組左緣蔓生特性的理解;
(4)複合小句間的因果/時序關係;
(5)區別詞組的能力;
(6)小句內環境成份的科學意義;
(7)小句內過程詞的取代;
(8)複合小句到小句的打包能力;
(9)小句到複合小句的拆解能力;
(10)識讀詞組的隱含分類.

也就是說, 漢語科學識讀能力特指漢語科學論述的識讀能力. 因此, 檢視科學論述中常使用的漢語的語義是討論漢語科學識讀能力的一個主題.
在這個主題之下, 我們可以討論
(1)類別組成論述的閱讀理解;
(2)零代詞的回復能力;
(3)詞組左緣蔓生特性的理解;
(4)複合小句間的因果/時序關係;
(5)區別詞組的能力;
(6)小句內環境成份的科學意義;
(7)小句內過程詞的取代;
(8)複合小句到小句的打包能力;
(9)小句到複合小句的拆解能力;
(10)識讀詞組的隱含分類.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除...外"的詮釋
看看這個敘述:
"除性別外,家長社經地位、學校實驗情形、及學童閱讀情形均對表現造成差異"
"除性別外,家長社經地位、學校實驗情形、及學童閱讀情形均對表現造成差異"
性別到底對表現造成差異否?
再看:
- 腦除大腦與小腦外,其他部分合稱腦幹。[腦除大腦與小腦外,其他部分合稱腦幹; 生物真的很難, 不是嗎? 這是組成或類別論述? 照理說, 除…外, 應以類別論述為合理用法]
- 卵巢和睪丸除分別產生卵及精子外,還可以分泌激素,所以也是一種內分泌腺,稱為性腺。
- 除了向性外,有些植物產生的局部感應和生長激素無關,例如:酢漿草及含羞草的睡眠運動(圖5-9)、含羞草的觸發運動(圖5-10)、各種植物氣孔的開閉等。[向性到底和生長激素有無關係?]
- 人體中除腎臟外,肺及皮膚也都具有排泄的功能。
- 它們的細胞除了細胞膜外,沒有其他由膜圍住的特殊構造,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也沒有核膜包圍。
- 不同的藻群,除葉綠素外,尚各有其特殊的色素,使藻類的外表看起來有不同的顏色。[所有的藻都有葉綠素?]
- 生物除了極少數生活在深海外,所需要的能均由太陽供應。[生物除了極少數生活在深海外,其他都不是生活在深海][請比較: 除了極少數生活在深海的生物外,生物所需要的能均由太陽供應]
- 惰性氣體除了氬氣外,尚有氮、氖等氣體。
如果你是作者, 你希望你的讀者對這些科學敘述做何詮釋?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學習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但有些人的有些學習是有效的, 有些人的有些學習卻總是無效的. 為什麼?
當然, 我們會問"有效"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 有效的學習就是具累積性的學習; 也就是說, 此刻的學習可以成為下一刻學習的基礎.
沒有人可以決定學習什麼會是有價值的. 因為價值總是取決於需求. 但除非此刻的學習, 是明確而肯定的, 否則以後建立在以這個學習為基礎的新學習, 都將是不穩的, 也就是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寫這些東西是因看到太多同學苦於學習. '學得慢而學得到' 比 '學得快卻學不到' 好太多了. 有些同學把字典查完了就以為學到了, 其實查字典只是手部動作而已, 訊息還沒進入腦部進行整合加工, 如何學得到什麼呢!!
當然, 我們會問"有效"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 有效的學習就是具累積性的學習; 也就是說, 此刻的學習可以成為下一刻學習的基礎.
沒有人可以決定學習什麼會是有價值的. 因為價值總是取決於需求. 但除非此刻的學習, 是明確而肯定的, 否則以後建立在以這個學習為基礎的新學習, 都將是不穩的, 也就是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寫這些東西是因看到太多同學苦於學習. '學得慢而學得到' 比 '學得快卻學不到' 好太多了. 有些同學把字典查完了就以為學到了, 其實查字典只是手部動作而已, 訊息還沒進入腦部進行整合加工, 如何學得到什麼呢!!
訂閱:
文章 (Atom)